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6篇(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评课稿)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6篇(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评课稿),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6篇(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评课稿)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1

  一、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后通过详细叙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它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二、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3、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①了解张骞被称为外交家、探险家的原因。

  ②学会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教法建构主义教学法

  四、教具准备<<丝绸之路>>网络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直入课文。

  1、导入。

  连接视频:(展示各种华美的丝绸面料,过渡到丝绸面料的衣服),由欣赏丝绸的风采导入,引起学生思考“丝绸是怎样被世界认识的?”

  2、自读课文。

  (二)、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课中质疑,直指重点。

  课件连接出示地图,显示罗马和中国之间的距离有七千多公里。

  2、学生就课文内容介绍当时的.交通条件:(电子课文显示)“没有公路铁路,没有汽车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由此引起学生思考,并提出疑问:

  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

  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路?是谁开辟的?

  为什么称张骞为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他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在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毕生的精力”这一词?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课前所查资料思考问题,边读边作批注。然后学生联机讨论,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的功能,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

  4、交流后反馈,并完成练习:

  (1)()出使西域不幸被匈奴俘虏→被软禁草原(),后来逃到西域→()出使西域十三年回到长安→汉武帝再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乌孙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2)这条路以()为起点→经过()→一直通向()。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是在熟悉课文内容下,通过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电子课文显示:“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1、2、3句为第一部分,最后一句为第二部分。引导学生理解:前半部分回答上一段提出的问题,后半部分则和下面的自然段有关。第4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手段创设情景,启发学生研读重点词句:

  (1)从“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还隔着沙漠、高山和荒原,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2)从“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

  (3)“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燕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4)从“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

  结合相关图片和视频《丝绸之路》,引导学生想象:在这十一年中,张骞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诱惑,他是怎么想的。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爱国情怀,从而理解“为什么称张骞为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3、全班交流。协作讨论反馈,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指导朗读相关句段。

  (四)情感升华

  1、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观看视频(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

  2、浏览网页:(交流物品)

  3、学生结合课文和收集的资料谈“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4、练习。(网页出示)

  填空:有了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和四大()开始陆续西传。西域的()、()、()以及()、()、()艺术也传到了中国。

  5、总结: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纽带和文化走廊,将四大文明古国串联起来,组成一个横亘亚非欧三大洲的历史文化大舞台;丝绸之路有恢弘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以及波澜壮阔的宗教民族融合,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和不尽的历史之谜。

  丝绸之路在等待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五)课外延伸

  1、留言板:写下你学习课文后的感想和收获、或者是你所了解到的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

  2、给学生提供相关网址及主要搜索引擎,了解自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发展。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2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威尼斯的小艇》,下面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威尼斯的小艇》是鲁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精讲课文,它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写的一篇写景散文,写的是作者乘坐小艇在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所见所闻。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抓住事物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进行描写。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领略水城的风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威尼斯的小艇》介绍了威尼斯这个水城独特的交通状况和异国的风土人情,这对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讲是比较陌生的。而课文最后几句话又描写了威尼斯夜晚的景色,这与小艇的作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很难理解。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补充课外资料,拓展文章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综上所说,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7生字会写10个字,背诵有关段落,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2、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威尼斯独特的风情、小艇特点以及它同威尼斯的关系,

  3、领会作者抓住特点和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的表达方法写作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艇的特点和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难点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并把人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触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更好的体现新课程的基本要求,也为了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决定采用“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点拨小结”并适当辅助以媒体演示法的方法与学生共同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三、说学法

  自读自悟法小组合作法感情朗读法想象与联想法直观感受法

  四、说教学流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

  揭示课题,检查反馈——研读文本,合作探究——总结提炼,学习方法——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一)揭示课题,检查反馈

  这一环节安排了两个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图片,了解威尼斯的特殊及城市的特点;

  2、解决课前的预习思考题:课文围绕着小艇写了哪些内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自学概括能力,又理清了课文的基本脉络,从而提炼出本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作

  (二)、研读文本,合作探究

  1、在理解小艇的样子时,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圈画表现小艇特点的字词,试着画一画小艇的样子,然后抓住三个生动的比喻句,使学生在理解比喻的精彩的同时,认识到作者多种比喻来自于多方面观察,

  2、船夫是怎样驾驶小艇的?技术如何?用这一问题将学生引入下一段的学习。这里,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用“读读、划划、议议、想想”的方法自学课文。这样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在了解小艇的作用时,设计这样的问题:小艇和威尼斯城市关系密切,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作者是抓住哪几个代表性人物来写的?说明了什么?

  (2)作者抓住了哪两个不同的时间来写的?说明了什么?

  这样变繁为简,化难为易,一步一步,环环紧扣,突破难点就不成问题了。

  (三)、总结提炼,学习写法

  1、作者写这些小艇是为了什么?(赞美城市的独有风光)

  2、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

  作者紧扣小艇,介绍了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人们的生活都与小艇息息相关。这样,抓住特点把人们的活动,同景物、风情结合起来。景物与人相互联系,使文章充满了生机。课文融进了作者多次观察的体验和感受。因而能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具体。这样从内容与语言形式结合上加深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巩固。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用上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写自己的家乡,要写出特点来。

  五、说教学评价

  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对或错的判断是评价,为了激励学生,对那些积极发言,回答特别精彩的则多表扬,针对回答有困难或缺乏自信的孩子则要多多鼓励,课堂评价也是一门艺术,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学习。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3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这个故事,首先发表在1853年的《丹麦历书》上,讲述了一颗小豌豆在一座小楼的窗台裂缝里发芽、长叶、开花;房间里住着一位病得很厉害的小姑娘,小豌豆顽强的生命力,使小姑娘鼓起勇气,战胜病魔,小豌豆从中得到了快乐。学生通过阅读,能感受到小豌豆的活泼、热情、乐于帮助别人的精神。这种精神随着著名的童话故事而自然的渗透在学生的心中,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这个小故事,安徒生在手记中写道:“这个故事来自我儿时的回忆,那时我有一个小木盒,里面盛了一点土,我种了一根葱和一粒豆。这就是我的开满了花的花园。”

  二、学情分析

  学生即将毕业,但从他们平时的学习相处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很自私,对别人的困难很冷漠。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们能从小豌豆助人为乐的故事中受到教育,学会关心,学会帮助。

  通过四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识字能力,教师只需对极少数易错字稍作强调即可;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已学习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自学自主识字,在课堂中可分别就字词的音形的难点和部分词义可通过预习反馈加以检测,当然一些重点词语还需结合课文加以理解。

  在阅读方面,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开展预习工作。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学时需注重方法指导,并在课内加以落实。

  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语言训练,针对该年段学生思维深度、言语概述能力不强的特点,强化练习。最终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从内容到内容,而落到思维的训练,语言的内化,情感的认同。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小豌豆长大了,小姑娘也慢慢地长好了”

  这句话的内涵。

  方法与过程:

  继续学会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生长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赞赏小豌豆有理想,热情,乐于助人的精神。

  四、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小豌豆用自己的长大满足小姑娘的愿望,帮助小姑娘战胜病魔的信心,表现小豌豆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设计时,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会。本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本课的主题,在导入新课时,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设置恰当的教学环节,引发共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氛围中去。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难看出,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的主旋律。新课标强调过程的体验,强化方法的习得。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字词教学目标的达成主要通过课前预习,课内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反馈,教学过程中,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读文,自主识字,自我发现,大胆质疑,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共同探究、解决疑难。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则通过文中多处细节描写的研读中渐次达成的。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精心阅读获得感悟,并通过规范的表达促使其思维的发展,加深文本的理解。更需要教师在学生个性化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巧妙地引导,层层深入,不断拓展思维的深度,拓宽思维的广度。文中关于“你喜欢这颗小豌豆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教师请学生完成阅读新体验3的填空练习:读下面句子,想想划线部分与后面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再照样子写一写(多可怜的小姑娘!小脸儿瘦瘦的,黄黄的,全身一点力气也没有。(1)多么可爱的小豌豆! (2) ! )先指导学生读懂例句之间是概括和具体的关系,可以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内容或语句,补写完整,第二句要学生联系自己的声活或阅读,写两句同样的句子。第二个问题:从哪些地主可以看出小姑娘“从心底里感谢他”?“小姑娘会对小豌豆说些什么?”指导学生想像练习:小姑娘对着小豌豆微笑,充满感激地对它说:“( )”再让同桌演一演小姑娘和小豌豆的对话,让学生联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进一步熟悉了课文,也突破了难点和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教学环节力求在学生充分研读的基础上,自主感悟,自觉内化,理解和感受文本所承载的价值内涵,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

  3、注重学生想象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提出了假如你是小姑娘,你会对小豌豆说什么?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和“学编故事“这一拓展性作业,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4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泊船于瓜洲之上,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镇的心境。

  诗句语言凝炼,意境优美,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热爱。由此可见,本文是对同学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审美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良好教材。

  鉴于以上的认识,根据教材要求,针对同学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启发想象,领会意境,进行热爱家乡教育。

  2、动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充沛理解诗意,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诗歌“只有入境,才干悟神”因此,我把想象意境,领会诗情,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指导同学学习古诗,再现诗歌描绘的情境是教学的关键。

  根据以上几点,在教学作如下尝试:

  首先让同学回顾描写春天的诗句。这样,复习了旧知,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通过有感情的背诵把同学引入到了学诗的情境当中去,激发了同学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然后,引导同学理解诗意,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不是第一次学古诗。因此,学习课文的开始,我就让同学回顾学古诗的方法。然后,进行归纳,给出方法。这样设计实际是给出了同学的学路。同时,也渗透了教者的教路,使教和学统一起来。通过学法的运用,促进小同学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

  在理解诗意中,我采取了“先扶---后放”的方法。先扶学前两句,“读诗句----解字词-----串讲诗意----体会两句话的作用”。为配合诗意的理解。教师板书,目的是在学法上“教”同学,使其掌握方法为其智力经验的形成奠定基础。让同学自学三、四句,并以汇报形式检查同学的学习情况(板书)

  通过对学习方法的运用促进了同学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最后,让同学用自身的话说出全诗大意,为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奠定基础。

  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我放在引导同学领会诗的意境上。

  这一过程,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

  第一种方法:设境想象法

  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为同学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沛调动了同学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同学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形象思维和笼统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同学谈自身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第二种方法:重点字词剖析法

  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同学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防止保守教学中存在的无重点,无深度,无层次的串讲串问,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同学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教学的第三个步骤是: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丰富同学的词汇,培养同学的语感,激发同学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最后,让同学动笔,完成以下的巩固练习。防止在古诗教学中,只动口不动手的现象,通过练习检查了同学的学习情况,接收信息反馈。

  总体上讲,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在以下三方面做了一定的努力:

  1、挖掘诗句的内涵,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

  2、积极创设情境,进行学法指导。

  3、抓住重点剖析,进行扎实的训练。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5

  一、教材分析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意蕴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

  这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

  课文按照人们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的规律,依循“初看羊皮筏子→细看羊

  皮筏子→感受羊皮筏子”的顺序来结构全文。

  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

  汹涌奔流的黄河足以让作者惊叹不已,然而更使作者惊讶的是在湍急的黄河上还有羊皮筏子贴浪前进,如履平地,而且还载着六七个人,文章到此,场面惊心动魄,行文跌宕起伏,处处充满惊奇,扣人心弦,易于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

  羊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读者的心,让人感到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因而作者由衷地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综观全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教学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基本理念

  强化理念淡化理论,是我在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中一以贯之的做法。作为一名在语文教学第一线跌打滚爬了十八年的教坛老兵,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是我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融合教与学的长期实践经验,概括提炼的具有浓郁个人风格的东西,它们贯穿于我的每一节课堂教学。可能有失偏颇,就教于在座的诸位专家。

  1、语文观:语文是学生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教会的;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十字经”课课要念。

  2、质量观: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差异发展、可持续发展。

  3、角色观:蹲下来看孩子;师生是共同的研究者;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让师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呼应起来);鼓足教育期待的风帆(它是催化剂,催化创新的意识;它是播种机,播种的希望越大,收获的果实越多;它是童话的圣殿,将课堂变成学生的精神家园)。

  4、教学观: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方法、重情趣。

  5、设计观:目标与智能的多元化,内容与方式的选择化,结构的模块化(变线性结构为模块结构),节奏的弹性化(与学生的学习情绪谐振)。

  6、评价观:评价是激励的艺术。在我的课堂上,不仅有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而且有学生对老师的评价,这种多元性、多主体的评价,形成了一种强力“思维场”,让学生的思维在强力碰撞中迸发美丽的火花。

  三、教学设计

  共分四个模块。

  第一模块:整体感知,初步感受黄河。

  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后用一个词语(最好是成语)说出黄河给你留下的印象。

  第二模块:“多管齐下”,深入感受黄河。

  1、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一节内容。指名感情朗读,齐读。

  2、小组合作学习:除了用朗读来表现黄河的气势之外,你还能用哪些方式来表现呢?

  3、多媒体出示“巨石被推入黄河中,推出几十米远”的动画演示。

  4、播放黄河万马奔腾、滚滚东流的录像。看后再次感情朗读。

  第三模块:读写结合,内化精神。

  (一)读

  1、激发、体验情感:如果是你在这黄河的羊皮筏子上,你的感受如何?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呢?细读课文2~6节。

  20xx/6/22 4:05:12>2、黄河的主人又是怎样的风采?练读第6节。说说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二)写

  学生自主选择其中一项练写:

  1、围绕“专心致志”展开想象,把“艄公驾驶筏子破浪前行”写具体。

  2、围绕谈笑风生展开想象,把乘客的表现用“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写具体。

  体会以上两项之间的联系。

  第四模块:延伸拓展,升华主旨。

  刚才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河波涛汹涌、浊浪排空的气势,领略了黄河主人勇敢镇定的风采,此时,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自主选择:

  1、黄河,我想对你说……

  2、艄公,我想对你说……

  3、同学,我想对你说……

  4、我想对自己说……

  5、我想对××说……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6

  一、说教材

  (时间控制3 分钟) 《小麻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编者把这篇课文安排在教材的开场是有其特殊的含义的,说明了这篇课文在教材中是十分重要性。

  《小麻雀》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只还不会飞的小麻雀不听劝告妈妈,试图飞出窝来却一不留神落到窝下,遭遇到了大花猫袭击,麻雀妈妈为救他,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挡住大花猫,最后导致自己的尾巴被花猫咬掉的故事。本课文虽然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给人很深的启迪。 根据新课标的第三阶段(5-6 年级习作)的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读本课生字、词。

  2.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了解重点语句所隐含的情感色彩。 基于以上的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能够正确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理解课文并抓住重点句子,了解其所蕴含的感情色彩。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去把握文中的重点句,并理解其意蕴是本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课前准备:让学生阅读“学习链接”,或查找更多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找高尔基的《童年》等作品来读一读。

  二、说教法和学法

  (时间控制1 分钟) 在教学方法上,我认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设计,贵在创新,贵在切合学生实际,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结合五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本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并要求学生在 2 交流学习中勾画出优美词句,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的学堂。

  三、说教学过程

  (时间控制5 分钟)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将采用启发式谈话导入:四年级是我们学过了一篇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麻雀》,让我们看到了动物中伟大的母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也是关于麻雀的课文《小麻雀》。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著名大作家高尔基的这篇童话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收获呢?随后揭开课题,并简要了解作者高尔基的概况后,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先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并要求一边读一边想象普季克是怎样的一只麻雀,麻雀妈妈又是个怎样的妈妈?同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教师适时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个别指导,扫清学生阅读文本的障碍。这样做,目的是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于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于此,在“研读赏析,体验情感”环节中,我首先设臵一个问题:从第一至第十三自然段小麻雀与麻雀妈妈的对话你了解到了什么?采用分角色的办法,抽选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小麻雀和麻雀妈妈来朗读第一至第十三自然段。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问题答案。

  接着,全班有感情的朗读 14-19 自然段想想小麻雀和妈妈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从中你看出了什么。紧接着,我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重点理解课后练习第二题的句子,并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能理解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再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课后星号题中的那个问题。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 3 体验课文故事情节生动、细致,陪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我安排两道课后作业:

  作业1:请大家将本节课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摘抄到《优美词句》小笔记本上;

  作业2: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过不听父母劝告的情况,是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课后把它写出来。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时间控制1 分钟) 板书边写边讲:本节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母子对话:小麻雀充满好奇,充满疑问;妈妈则细心照看,再三告诫;第二个阶段是经历危险:小麻雀一不留神,掉到窝下;妈妈奋不顾身,保护孩子;第三个是内心感受:小麻雀既高兴又难过。

  最后总结出全文的思想感情是:不听劝告吃苦头;经受磨练长本领!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求全面而简洁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体现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作者:admin

发表评论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