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范文6篇(说课稿范文大全)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说课稿范文6篇(说课稿范文大全),欢迎参阅。

说课稿范文6篇(说课稿范文大全)

说课稿范文1

说课稿范文2

  开始:各位评委领导,上午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爬山》,研究专题是《抓住重点词句,提高阅读时效》的研究专题。

  一、教材分析

  《爬山》这篇课文是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重在说理,都是把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的事例之中。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不仅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启发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根据教材特点确定了《抓住重点词句,提高阅读时效》的研究专题。《爬山》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时,父亲怎样教育儿子要努力征服自己,尽力做好每一件事,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课文中父亲说的话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是需要细细品味和解读的,也是教与学的重点所在。因此,专题研究小组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为在教学中要紧紧围绕父亲说的值得深思的话,抓住关键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蕴含的发人深省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认识“逞、崎、岖、煌”4个生字,会写“斯、凝、煮、蝉、哲、燃、煌、智、慧”9个生字。要求掌握的词语有“煮熟、燃起、灯火辉煌、智慧”等。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③引导学生体会父亲说的三次话的深刻含义。读中感悟课文中“似懂非懂”“若隐若现”“慢条斯理”“自以为是”“一五一十”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抓住文中关键词的引导学生探索、品味,并结合生活实际感受来体会父亲的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做事要有信心,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三、教学流程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主体,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创造为根本,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主线,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教学中注重以学

  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此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为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教学过程概括为——谈话导入—整体感知—自主探究—交流感悟—畅谈收获

  教学中重点通过以下教学策略达成教学目标。

  1、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文章蕴涵的道理。在处理教材时,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把父亲说得值得深思的话用横线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跟父亲一起爬山“我”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汇报,从而理解父亲说的话的含义。对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的含义,在通过换词法理解“征服”的意思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征服自己”的含义,从而理解父亲话语的含义。在理解父亲的第二句话时,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对父亲话语含义的理解,随文理解“若隐若现、慢条斯理、自以为是”的意思。在理解父亲的第三句话时,重点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体验来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自主探索,从中得到发展,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理解关键词语句子时,重点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把学习的自动权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探索、敢于探索、乐于探索。

说课稿范文3

各位专家、同行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早发白帝城》,严格地说,应该是《纵横码与〈早发白帝城〉》,又或者是《以纵横码支持〈早发白帝城〉的教学》。下面我先简单介绍我们子课题的研究情况

  一、子课题的研究情况。

  我们的课题全称为《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及学习主体地位的研究》,研究的方向是如何利用纵横输入法支持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建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早发白帝城》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描写了诗人流放途中获赦,乘舟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时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喜悦、畅快的心情。根据课题的研究思路、新课标的精神以及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利用纵横数字输入法帮助学生学习生字的读音、字义。

  2、运用纵横数字输入法默写古诗,既有效地检查每个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

  3、 运用纵横数字输入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独立思考的人。

  三、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取谈话导入的形式,让学生自由交流学习纵横输入法的收获。学生学习了纵横输入法,打字的速度明显提高,学过的字记得更牢,不认识的字也能轻松输入……通过交流,学生分享了收获的喜悦,兴致盎然。接着,我揭示课题——运用纵横输入法学习古诗《早发白帝城》。

  (二)学习古诗。

  首先,我示范学法,之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运用纵横输入法自主学习生字,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巡视指导,最后,通过抢答竞赛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我在识字教学中设计这一环节,意图是:①把纵横输入法与识字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识字的方法;②运用纵横输入法自主学习生字,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确保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意义;③运用纵横输入法自主学习生字,并在学习过程中实施小组学习、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同时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并能体会诗人李白流放途中获赦的兴奋心情,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最后,我让学生运用纵横输入法默写古诗。

  我的设计意图是:①让学生运用纵横输入法默写古诗,老师可以有效地检查每个学生对古诗的掌握情况,然后进行下一步的个别辅导;②利用纵横输入法默写古诗,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生字的理解和认识,起强化与深化的作用。

  总之,将纵横数字输入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将继续探索利用纵横数字输入法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开一扇窗!

说课稿范文4

  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是,我说课的题材出自苏科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十三章感受概率的的一节《确定与不确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特色五个方面阐述。

  一、 教材分析

  概率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数学知识,一方面,学生已习惯于确定性的思维方式,这对学生学习概率产生了一定障碍;另一方面,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已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所以本课应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从而乐于探究。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具体的情境,初步感受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是不确定的;理解并会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2、 经历观察猜想、分析交流、实验操作等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化“做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 通过生活实例实验游戏,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新能力。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游戏,建立并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随机事件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并熟练区分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发展学生的随机观念。

  四、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情境创设

  情境一 两人一组做游戏“石头、剪刀、布”,请你猜猜谁会赢。

  情境二 在一副扑克牌中,能抽到“大王”和“A”吗?试试看,抽到“大王”的机会大还是抽到“A”的机会大?

  师:抽抽看,猜猜看,有什么体会?

  在这一章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和游戏,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并共同合作交流可以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和游戏,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确定的,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二﹚ 探索活动

  1、 足球比赛前,裁判通常用掷一枚硬币的方法来决定双方的比赛场地。现在把硬币向上抛起,猜猜它落到地面是国徽面朝上,还是币值面朝上。你能确定硬币落地后,一定是国徽面朝上吗?

  2、 在地球上观察太阳,明天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吗?

  3、 当室外的温度低于-20℃时,一碗自来水放在室外会结冰吗?

  4、 一枚点数是1到6的骰子,能掷出点数是7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去观察和体会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从而引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

  ﹙三﹚ 数学概括

  引导学生明确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及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的概念。

  【设计意图】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力,猜测结果,感受随机事件,从实验和生活经验中获得规律。

  ﹙四﹚ 运用知识

  问题一 下列事件中,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1)老师5s跑了100m。

  (2)明天的最高气温是10℃。

  (3)小明家彩票将获得500万元大奖。

  (4)1+3>2。

  (5)我们班里有51人,必有2人是同月生的。

  (6)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两条线段,他们相交。

  (7)掷一枚筛子,掷得的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8)打开电视机,它正在播广告。

  问题二 下列成语或俗语反映的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

  ①水中捞月,②守株待兔,③杞人忧天,④天有不测风云,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设计意图】 在初步感知概念后,通过及时的辨别分析,使学生真正认识概念的本质,加深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理解。多层面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多种多样的相互交流,也为了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互动教学中享受数学的快乐。

  ﹙五﹚ 拓展延伸

  4个不透明的袋子里分别装有一些球,每个球除颜色外全部相同,且摇匀。

  下列事件中,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说明理由。

  (1)从第一个袋子中任意取出1个球,该球是红色的;

  (2)从第二个袋子中任意取出1个球,该球是红色的;

  (3)从第三个袋子中任意取出1个球,该球是红色的;

  (4)从第四个袋子中任意取出1个球,该球是红色的。

  师: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区别是什么?有什么联系?

  区别:不可能事件是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必然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是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联系:他们都是对未发生的事情的预测。

  【设计意图】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体现生活中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 小结思考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与活动,有哪些收获?(会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并能区别它们)。

  【设计意图】 师生合作小结,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回顾自己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收获、困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设计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理念,内涵丰富,层次分明。一开始由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切身体会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课堂中充满了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本课还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操作分析、交流研讨、感受体验等活动过程,引导学生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说课稿范文5

  说课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主题图为课本47页插图:金色的秋天。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6、7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包括两道例题和一组“做一做”的习题,练习中的13题《美丽的小湖》也是类似的题目,其内容都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教材在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本节内容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也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渡的桥梁。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借助图画正确分析题意。

  2、技能目标:会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向学生渗透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减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习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共分四大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针对一年级学生纯真幼稚、富于幻想的心理特征,我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对,是秋天,秋姑娘呀,正忙着给勤劳的人们送去丰收和喜悦呢!看,她给咱们每个小组也送来了一份礼物(电脑出示)你能根据算式猜想一下,这些礼物各属于哪个小组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用到哪些知识呢?我设计这个环节,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借此复习6和7的加减法,为后面学习它的应用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呢?好,咱们还是随秋姑娘一起去大自然中转一转,看一看吧!(出示插图,导入新课)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

  1、让学生对着插图,进行观察和交流。

  具体做法是:先引导学生由近及远或者由远及近有序地观察,借此培养他们初步地自主学习的意识,至于学生观察到什么,我不去做过多限制,不管是蓝天、白云、还是房子、小草,这些都是学生利用双眼来认知大自然的宝贵素材。

  接着安排小组交流观察的内容,并尝试提出疑难问题,在互通知识中,也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

  然后,由小组代表在进行交流,并提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做到知识共享。

  而这观察、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感悟体验的过程,学生从中感悟到自然美、家乡美,进而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这是教师用空洞的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2、教学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

  作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在与学生一起观察、感悟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解答一些疑难问题,并最终将重点巧妙地引到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教学上,比如说:图中还有哪些你以前从没见过的数学符号?你知道它代表什么意思吗?或者说:老师这儿有两个新朋友,你想认识一下吗?这些导语都是可行的。

  接下来,我主要借助多媒体演示,先引导学生分别认知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明确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在演示中,注意把大括号的尖朝向各个方向,以避免学生认为大括号的尖总是朝上的误区。自制教具演示也是可以的。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并能对着情境图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在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其实已孕伏了应用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应用题是非常有益的。

  3、针对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在学生理解了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之后,能够明确这幅图要求的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学生,也就是把男生和女生合起来,根据加法的意义,应该说不难解决。用左边的4人加上右边的2人,一共6人,或者用男生2人加上女生4人。但我决不就此满足,而要深挖教材,引导学生列出多种算式,如扎小辫的3人加上不扎小辫的3人;低头的1人加上不低头的5人等等,打破了原先只用左右两堆求和的思维定势。这样做,我认为有利用于学生多角度地看问题。况且,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当然算式的选择也得视题而定。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观察第二幅图,并与第一幅图进行比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不同之处,自己去表述图意,如有困难,可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没必要过多讲解。如此反复之后,明确要求的问题是还剩几个向日葵盘?是求一部分,根据减法的意义,应该列式为7-2=5。利用电脑的优势,我也可将问号移到另一边,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算式,7-5=2。这是两道容易混淆的减法算式,应加以辨析。而当问号移到算式中得数的位置时,这幅图则有上述两种列式。这两道应用题的教学,意在让学生从中感悟两点:1、问号的位置决定着列式方法。2、问号既然是要求的问题,那它必定是算式中的得数。同时辅以清晰明了的板书设计,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至此为止,我认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已真正突破。

  4、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有了刚才的分析验证,对于做一做中的两道题目,我放手学生自己进行辨析,从中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全面搜集学生信息的基础上,我也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三)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课本51页插图《美丽的小湖》与前面的知识点是类似的,因此,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对着图画进行讲故事比赛,如《小鸭的一家》、《小青蛙比本领》、《小金鱼找朋友》等等,以加深学生对图意的理解,从而能够正确列式解答问题,并辅以可行的奖励机制,如评选故事大王、速算冠军以及优胜小组等,意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逐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当时机可对学生进行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当然,这项活动也可视教学情况放到第二节课或者课外进行,毕竟,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

  (四)及时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总结,引导学生发现庭院里有数学、田野中有数学、小湖边也有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围还有哪些地方也有数学,比一比,看一看,谁是爱数学的小博士。这样,就将学生的知识从课堂引向课外,从而体现了“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的新的教学理念。

  四、说课综述

  总之,我在教学中,不光利用多媒体,还要利用多种媒体,使知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相信,这“金色的秋天”会让孩子们拥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好,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范文6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根据相关的教学理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设计。

  一、说教材

  研究好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所以,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爱莲说》选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九课,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花之君子”。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借写莲花来写人,寄寓了自己不慕虚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这种文体,且文中含有一些文言现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节课,我所面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掌握了简单的文言知识和修辞手法,逻辑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提炼概括能力有所增强。然而,他们阅读的文体较少,没接触过“说”这种文体,生活阅历不够,很难理解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要求,我设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说”这种文体,准确、流畅地背诵《爱莲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朗读,掌握本文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的高尚品格。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爱莲说》,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作者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培养学生“出淤泥而不染”的思想意识。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重要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我会采用总结式导入。带着同学们回忆有关莲花的著名诗句。先简单介绍一下莲花的别称,然后举出诗句:薛涛的“风前一叶压荷蕖”;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进而引出周敦颐的《爱莲说》,采用这样的导入方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做到温故而知新。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首先,我会介绍作者周敦颐的生平以及写《爱莲说》的缘由,让学生对写作背景有个充分的理解,为后面使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打下基础。

  其次,解释题目含义,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爱莲说”的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题目含义,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感受“说”这种文体的样式、风格。

  再次,给学生听《爱莲说》的音频。结合注释或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并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难于翻译的句子,然后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最后,在学生充分理解本文大意的基础上,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进一步理解本文主旨,体会感情。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在进入研读之前扫清字词的障碍,并且对文义以及情感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为研读课文做了准备。

  (三)深入研读,理解写作手法

  深入研读是为了从细节微小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感受文章的优美之处。引导学生从小处看文章主旨,从细节把握整个文章走向。这是个化整为零,然后化零为整的过程。

  在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个性化解读的基础上,将全班分为8个组,小组内讨论,相互参照,要求组内成员完成下列任务:

  1.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予以点评和指导。

  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欣赏语言文字美的能力,抒发自己的观点。

  2.老师综合归纳,从三个方面进行赏析:

  ①貌美品美

  指一名学生读课文,并找出描写莲的文字。

  同桌用自己的话把作者描写的莲花的样貌描述出来。

  让学生在这一“找”一“说”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语言优美

  表现的形式:

  (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衬托)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③手法巧妙:托物言志、衬托。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不跟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生动形象,含蓄隽永。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在研读过程中,讲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化基础知识于阅读理解之中。

  通过这几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可实现从语言到情感主旨的理解过程,既有对语言的鉴赏,又有通过语言的情感升华,并且还实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穿插,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要求。

  (四)教师总结,拓展作业

  在此环节,我会再一次总结出周敦颐对莲花的赞美和看法是有着其时代背景因素的,然而,莲花身上那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即使在现在也是有借鉴意义的。希望我们大家也能学习莲花这种高洁的品质。并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外作业: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200字的议论文。本节语文课的结束,不意味着语文学习的结束,给学生布置这个作业,可以帮助其完成知识的迁移,在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条件下巩固课堂知识,实现从文本到生活的过渡。

  七、说板书设计

作者:admin

发表评论

热门头条